当前位置:新闻公告 > 集团动态
guobang
集团动态
立人立国 兴业兴邦
荣耀之星·人物特辑②:向最难处攻坚:以专业破界,用匠心重构标准
发布日期:[2025/10/17]

在制药工业的精密图谱上,总有人选择向“最难处”攻坚。他们拆解研发的密码,守护生产的脉络,在数据与工艺的交叉点上重塑标准。本期《荣耀之星》人物特辑聚焦四位破局者——他们用专业锋芒刺破常规,以持续精进诠释国邦人的高度。

赵普︱研发分析的“探索者”

从药物注册专家到研发分析管理者,赵普实现了令人惊叹的转型。履新之初,他便敏锐洞察到部门核心挑战:分析方法开发仍停留在依赖个人经验的“试错”模式,严重制约研发效率。

面对困境,赵普潜心研读色谱经典,广泛交流,开创了以结构为基础、统计学软件为辅的AQBD方法开发流程。如今,这项工作已从瓶颈蜕变为部门特色,每年攻克困难方法百余个,申请专利二十余项,解决了多个车间在产品分析上的长期难题。

在团队建设中,赵普格外重视人才培养。他推动的“英语角”成为一道亮丽风景:午休时分,同事们聚在会议室,或朗读专业文献,或结对练习对话,专业能力在轻松氛围中悄然提升。他还每月购置专业书籍奖励优秀员工,鼓励内部分享,促进团队快速成长。

“用研发分析铸造产品竞争力”,这是赵普坚守的信念。他致力于将专业工作流程化、可复制化,让研发分析从技术支撑蜕变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 

邱财运 | 新产品培育的“护航者”

作为浙江国邦研究院生产五部的负责人,邱财运始终相信:“你的时间花在哪儿,人生的花就开在哪儿。”他带领团队肩负新产品从试制到落地的全过程管理。如今,部门已成功管理超40个品种,其中10多个产品获GMP证书,每年超10个新产品进入验证生产与注册阶段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他与团队日复一日的坚守。

“脚上带泥,心中才有底。”这是邱财运常挂嘴边的话。前段时间,某产品生产出现波动,他立即召集团队展开数小时复盘,从原料投入到成品包装,逐段分析每个控制点。会后他组织专项培训,与技术人员一同核对数据、调整工艺,很快让产品质量回归稳定。

面对共线生产的挑战,他穿梭于各个车间,细致检查每道清场工序。“清场不仅是为了清洁,更是对下一个产品的负责。”他一边查看设备,一边向年轻员工强调要点。那些平凡的日常巡查,正是他将风险管控落到实处的重要一环。

将时间花在车间里、数据中、团队间——邱财运用行动诠释着这一信念。人生的花,正如那些稳定产出的新品,在属于他的季节里静默而坚定地绽放。

 

李勇刚 | 深耕头孢呋辛的“内功修炼者”

自担任东盈药业608车间主任以来,李勇刚始终秉持“苦练内功、厚积薄发”的信念,深耕头孢呋辛系列产品的产业拓展。面对车间订单式生产与间歇化运行的挑战,他将此信念贯彻至每个生产环节。

2024年5月,一场关乎“时间与产能”的考验来临——公司要求在两个月内供应接近产能上限的头孢呋辛中间体。该产品稳定性差、无法提前备货。任务艰巨,李勇刚却从容回应:“这正是检验我们平时功夫的时刻!”

他迅速组织“双线作战”:对外协调各部门高效配合,保障原料、人员与检测顺畅;对内推出增产考核方案,设置超产奖与优级品奖励,充分激发团队积极性。

那两个月,608车间如一座精准运行的“生产实验室”。李勇刚每日穿行于设备之间,跟踪每批数据,调整工艺细节。“我们不拼运气,只拼准备”,他常对团队说。最终车间不仅实现产量与技经指标双突破,更将间歇化生产的潜力推向新高。

即使在生产间隙,李勇刚也组织岗位练兵、设备维护培训与订单响应演练。对他而言,成功从不是突击的成果——功夫在平时,收获终有时。

 

乔伟 | 精益制造的“解题匠人”

在生产的世界里,乔伟始终坚信:唯一的出口,是本质。秉持“透过现象看本质”的原则,他将每个异常视为深入根源的探索机会。

一次,长期存在的催化剂活性问题再次浮现——活性不稳、收率波动,如工艺脉络中的“暗礁”,制约整体效率。面对这一顽疾,乔伟没有妥协,带领团队展开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索。

“我们不只要解决这次异常,更要找到那个‘为什么’。”那些时日,乔伟和小组成员扎根实验室与车间,从反应机理出发,逐项分析每个环节,列出所有可能因素,反复试验与比对数据,逐步逼近问题核心。

他常站在操作台前,指着数据图谱对成员说:“你看这个波动,它不是噪声,是工艺在说话。”最终,他们成功找到症结,进行系统性改善,推动产品技经指标迈上新台阶。

而这仅是乔伟“问题导向”工作法的一个缩影。在日常管理中,他带领团队系统梳理瓶颈、优化工艺,将精细化管控贯彻每个环节。对细节的执着,成就了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;对本质的追求,让“匠心品质”成为工艺稳定与产品一致性的坚实保障。

在乔伟眼中,每个被攻克的问题都是通往高品质的台阶,而市场终将回报那些专注价值的匠心之人。

 

从方法论的革命到生产边界的拓展,从工艺深潜到本质求解,四位“荣耀之星”用不同的专业轨迹,完成着相同的使命——让卓越成为习惯,让品质成为信仰。他们以亲身实践印证:国邦不设天花板,每个岗位都可以成为创新的源头。

返回主目录